乐虎

推动能源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08-24

  8月18日至20日,以“推动能源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央媒体走进新型电力系统一线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三天的采访时间里,记者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能源大数据中心、国家风光储输试验示范工程、张北柔直工程、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等地,感受新能源的蓬勃发展,记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线的故事——

  8月,张北坝上草原已有凉意,一座座白色的风机迎风而动,与绿色大地相得益彰;在国家风光储输试验示范工程的四层楼顶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太阳能板汇聚成蓝色“海洋”,蔚为壮观;百万亩林海滴翠的塞罕坝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落叶松、樟子松,葱葱郁郁、层层叠叠,穿行其中的“红马甲”分外亮眼……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内容和重要载体,是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系统工程。


在张北柔直换流站阀厅内,施工人员正在安装阀塔的模块。 邹明 摄

  塞外冀北,“风光”无限。冀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截至7月底,冀北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4087万千瓦,占统调装机容量的72.3%,居全国首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供区内有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国网冀北电力争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打造能源转型最佳实践,是观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典型样本。

  推动绿色发展 “无限风光”送北京

  8月18日9时,驱车行驶在张北县,不时可见高大的白色风机。叶片迎风转动,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输送到电网,再从电网送入千家万户。

  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张北辽阔的地域、特殊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拥有优质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其中,风能、太阳能尤为丰富,适合大规模开发。

  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是世界上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是中国原创、领先国际的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了柔性直流组网、容量提升与可靠性提升等三大技术难题,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该工程显著提升了张北地区新能源外送能力,全面提高了京津冀地区绿色电能比例,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的世界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张北柔直工程拥有680万千瓦的可再生能源汇集能力,是世界首个输送大规模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形态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经由它,张北的‘无限风光’顺利进京。”采访中,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500千伏中都换流站运行值长杨杰告诉记者。通过张北柔直工程,每年14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输入北京地区,约占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从张北一路往东200多千米,燕山深处嵌着两座水库。我国自主设计建设、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就在这里。这就是接入张北柔直电网的“超级充电宝”。长400多米、宽25米、内高50多米的厂房建于山体里面,在厂房中央,12台抽水蓄能机组一字排开,连接地下输水系统。“当电网的电富余时,电力驱动抽蓄机组反转进行抽水,在电网用电高峰时,高处的水流下推动抽蓄机组正转进行发电,每台机组兼具抽水和发电功能。机组可在3分半内由停机转变为满负荷发电。”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培枝说。

  2022年北京冬奥会载入史册,冬奥场馆历史性地实现100%绿电供应。冬奥会期间,张北柔直工程整体运行情况良好,柔性直流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全套自主化核心装备的可靠性均得到了充分验证,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展示了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模式。

  在中都换流站的中央控制室,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直流检修班副班长张晓飞正在操纵阀厅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控制台,巡检阀厅内设备的运行情况。“阀厅设备带电后人员将无法进入。无人机巡检实现了对室内复杂结构设备的近距离无死角查验。”他告诉记者,“这台带电自主飞行巡检无人机是乐虎自主研发的,克服了室内障碍物阻挡、无线电信号扰动、强电磁干扰、无法使用常规高精度定位等重大技术难题。”

  记者在中都换流站了解了数字孪生技术。“乐虎深入推进换流站智能运检技术水平提升,运用全景视频融合、多维信息呈现等先进技术,在数字换流站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尝试。目前,站里的摄像头有600多个,大大节省了人力运维成本。”杨杰对记者说。

  风光无限,绿潮奔涌。今年3月19日,张北柔直工程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张北柔直工程以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凝聚蓝色力量 打造新能源创新示范“梦工厂”

  张家口作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绿色能源产业已经成为这里的“金名片”。随着产业发展向更高层级迈进,如何确保“绿电”源源不断、平稳输出?国家风光储输试验示范工程给出了答案。

  国家风光储输试验示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及智能输电工程“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示范工程,是首个集中体现风光储输联合发电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综合性示范工程。该工程采用世界首创的“风光储输联合发电”技术路线,以“风光互补、储能调节、智能输电、平稳可控”为攻坚目标,建设风电496兆瓦、光伏100兆瓦、储能33兆瓦,接入张北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电力通过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送出。

  驱车穿行在国家风光储输试验示范基地,车窗外的光伏设备阵营中,包含了多种光伏技术路径、组合方式及应用模式。它们队列整齐,如同随时等待接受检阅的部队。

  “风光储输‘四位一体’联合发电控制和调度模式使新能源发电出力10分钟平均波动率由30%降低至小于5%,同时研发国内首个多尺度、全天候、高精度风光联合功率预测系统,实现风光联合功率预测偏差小于10%。”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党建部副主任梁立新向记者介绍。

  走进示范基地电站控制中心,一套科技感十足的操作系统呈现在眼前。显示屏上,不同颜色的曲线显示着风、光、储、输设备的运行状态。“这里是整个风光储输联合发电系统的大脑,对风光储输系统进行统一协调,实现自动有功功率调节和自动电压调节功能,自动进行发电计划编制、下达、执行,成为稳定协调的发电中枢。”梁立新告诉记者,工作人员还会根据调度指令灵活调节,无论风力、光照如何波动,从电站发出的电流会始终保持平稳。

  调相机具有电压响应特性好、过载能力强、具备惯量支撑等特点。“它是新能源电网的‘稳压器’,能够让电网抵御更多的电流波动,使电网电压更稳定,同时能让绿电并网量增加约10%。”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赵洲说,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基地是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储能+调相机”模式的新能源场站。

  今年以来,张雄特高压、御道口工程送端4座风电场站7台总容量7万千瓦的分布式调相机陆续投产,提升张雄特高压新能源送出能力10万千瓦、御道口站新能源送出能力11万千瓦。

  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冀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提升。电力供应形势发生结构性转变,对需求侧负荷与电网间的协调互动提出更高要求。

  冀北虚拟电厂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将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储能等可调资源智慧聚合成可与电网实时柔性互动的“物联网云”电厂,让用户灵活响应电网调峰需求及调度指令,在夜间低谷时段多消纳新能源电量,拉升低谷负荷,促进新能源电源多发、增发,实现了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多方降本共赢,与全社会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基于风光储输示范基地资源,国网冀北电力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基础前瞻性研究、技术验证、装备检测等方面,开展新型电力系统“中试基地”建设,初步建立真实的高比例孤网试验平台,可模拟不同新能源占比的真实电网环境。

  如今,依托风光储输示范基地等一批示范项目,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实现了从“制”到“输”、从“储”到“用”的突破,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点亮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绿色希冀”。

  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塞罕坝传奇

  从空中俯瞰,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翅膀的雄鹰,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国网冀北电力聚焦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围绕促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等八大领域,建设多要素齐全、多场景合一的塞罕坝生态能源和谐共赢示范区。

  车辆绕山路盘旋而上,车窗外整齐有序的樟子松、落叶松树群交替出现。旋转的风机、静立的铁塔、连绵的银线与满眼翠绿交相辉映,很难想象,这里曾“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高寒荒漠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人奋斗的主旋律,也是塞罕坝几代电力人不变的传承。

  198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筹资金,请围场县供电公司帮忙建设一条35千伏供电线路。那时候,林场工人用柴油机发电,每天用电时间仅有两个小时。冬季的塞罕坝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摄氏度,但电力事业却干得热火朝天。施工队员们晚上住“地窝子”,一天只吃两顿饭,吃早饭时天还不亮,吃晚饭时太阳已落山。运电杆,卡车上不去,就人扛肩抬;立电杆,没有钻机,就用“摇把子”(自制人工挖掘机)一点点抠。

  1983年7月,从新拨送到林场的45千米35千伏电力线路终于架通了。同年,坝上还建设了一座35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为1000千伏安,有3条10千伏出线。塞罕坝结束了“无常电”的历史。

  2014年,承德供电公司正式接管林场用电管理工作,并成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供电所。

  塞罕坝,像一座坚实的屏障,挡住了南侵的漫天黄沙,但也因处于北风口上,防火形势异常严峻。“9个月防火,3个月防汛。”供电所所长于淼介绍,山火、大风、雷电、积雪等都可能引发电力线路故障。塞罕坝上的所有输电线路都解掉了重合闸功能,就是为了避免重合闸时产生火花引发森林火灾。因此,每一次线路出现故障跳闸,队员们都要赶到现场进行人工合闸。

  “就拿10千伏黄土山线和桃山湖线来说,附近是落雷密集区,高峰时,一天可能会落下几百个雷。一旦出现线路跳闸,乐虎就要赶到现场。这一段20多千米的路,有800多基塔,乐虎要一基一基寻找故障点。”于淼说。

  今年1月,220千伏塞罕坝变电站建成投运,就近接入风光资源汇集的500千伏御道口变电站,大幅提高了塞罕坝清洁能源的消纳及送出能力,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让这里从能够供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几代电力人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下,一直不懈奋斗着。2011年7月,国家电网冀北电力(承德塞罕坝)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他们高擎红色旗帜,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以“点亮塞罕坝 守望京畿蓝”的责任情怀服务当地群众。

  “感谢党员服务队,去年我家的光伏板一共发出了7000多度电,除去自家用电,余下的卖给电网,我还挣了几千块钱。”御道口乡一复兴地村村民郑宝才说。“度假村离供电所很近,有任何用电方面的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不到5分钟他们就能过来。”塞罕坝御庭山庄负责人说。“只要是跟用电相关的事情,找他们都好使。”家住御道口牧场管理区三分场17队的付国峰说……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塞罕坝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电力人坚守在服务绿色发展、守护森林草场大美生态的最前沿,续写塞罕坝传奇。

  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积聚蓝色力量,国网冀北电力正实施冀北新型电力系统全域综合示范,通过打造“十大工程”,整体性、系统性、创造性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探索省级电网一揽子解决方案,打造传统电网向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升级的冀北样板,争做能源转型最强推动者、最快先行者、最优引领者。